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12年,光学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,形成了学术水平较高且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,包括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、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、生物医学光学及应用、光纤传感技术及智能结构、微波光子学技术、红外技术与应用、激光加工技术等。
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、实力雄厚、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,其中教授10名,副教授16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。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,江苏省“333”人才计划和“青蓝工程”人才培养计划5人。
近五年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,其中被SCI、EI、ISTP收录论文220余篇;出版学术专著2部,出版教材4部,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项,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,承担“863”、“973”等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,省级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0余项。
本学科在相关的研究方向上拥有比较先进研究实验室,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,光学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,实验室面积3000 m2,拥有仪器设备价值2200万元,图书资料和中外文期刊齐全。
设站专业 | 研究方向 | 合作导师 |
光学工程 | 01 光纤传感系统 02 光纤结构健康监测 | 袁慎芳 |
01 信息光子学技术 02 非线性光子学技术 03 微纳光子学材料和光物理 | 刘友文 |
01 光电检测与控制 02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 03 光测技术与信息处理 04 微弱光信息分析与处理 | 赵志敏 |
01 现代光学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 02 复合材料现代光学无损检测 | 王开福 |
01 光纤传感系统 02 光纤自诊断系统 | 梁大开 |
01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 02 纤维光学传感器及其网络监测 03 真三维显示系统 04激光位姿测量技术 | 王惠南 |
01红外辐射理论和红外隐身技术 | 张靖周 |
01推进系统红外隐身理论与技术 | 吉洪湖 |
01 激光表面工程技术 02 激光再制造技术 | 田宗军 |
01 肿瘤物理治疗和分子荧光靶向诊断技术 02 近红外光谱医学微创与无损诊疗技术 03 医学功能影像与脑认知科学研究 | 钱志余 |